中醫裡的 風 是什麼意思?
特別關注風池穴位(GB-20)
作者: Subhuti Dharmananda 博士,俄勒岡州波特蘭傳統醫學研究所所長
在中國傳統醫學領域中,有一個術語讓現代醫護人員感到相當困惑,那就是「風」。它被稱為:
- 六種外因(六氣或六陰)之一;
- 與五行系統對應相關的條件之一(風與木元素相關);
- 具有外部和內部起源的實體,與診斷類別相關;和
- 針灸穴位名稱中使用的術語之一,例如 風池(GB-20)、風府(GV-16)、風門(BL-12)、風濕(GB-31)。
此術語的使用 風穴分佈廣泛,神秘莫測,以至於有一篇現代文獻探討了穴位名稱的潛在含義,其標題為“把握風(1)”。當然,為了充分理解基本的中醫思想,以便能夠進行東方醫學實踐,必須掌握 風的意思。
風這個術語的困難在於,它在東方被廣泛而自由地用於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話題,而對於西方人來說,它在醫學領域卻沒有同等的含義或含義。不熟悉該術語用法的患者可能會被告知“您的病情與風有關”,或者這種治療方法是針對“風熱”的。對天氣狀況令人費解的提及可能需要解釋。 恰當地描繪中國理念,可以為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不可接受的描述可能會引起人們對有時怪異的醫學傳統中採用的外來概念的更大懷疑,這些醫學傳統包括拔罐、放血、在體內插入十幾根針以及服用大量草藥組合。
在描述風與疾病的關係時,有一種方法是嚴格地將風解釋為「有害影響」:暴露在有風的天氣中會導致疾病。另一個方法是打個比方,如症狀在不同時間出現在身體的不同部位,這表示運動就像風一樣,所以有「風病」。對於風的最佳解釋可能是將其在醫療系統中的作用分為兩類: 病因(疾病的原因)和表現(疾病的特徵),每個都可以單獨描述。本文的目的在於揭示中國概念的基礎並提出現代的描述。
在描述「風」一詞的歷史發展及其像形文字表示之前,先了解一下今天中醫中該術語的應用,可能會很有價值:
- 涉及身體過度運動的疾病:癲癇(罕見的抽搐)和帕金森氏症;
- 症狀在不同時間出現在身體不同部位的疾病:早期風濕病涉及不同的關節或出現在不同部位的皮疹;
- 涉及運動喪失的疾病:中風、癱瘓、手足樂溺症和昏迷;
- 各種疼痛、麻木和痙攣綜合徵,有時被稱為 雙 綜合症,包括頭痛、牙痛、肢體麻木、肌腱痙攣、關節炎、深部骨痛;
- 急性疾病:感冒、流感、鼻竇感染、皮疹、喉嚨痛、咳嗽、眼睛疾病;和
- 影響身體表面(皮膚或肉體,而非內臟)的疾病:慢性濕疹、痲瘋病、瘰癧、掉髮。
在現代醫學領域,已發現令人擔憂的「風」病有許多致病因素,包括傳染性病原體、神經系統問題和自體免疫疾病。儘管科學分析取得了進展,但個體患病的原因仍然難以確定;此外,不同患者的表現也有差異,有時甚至差異很大。對於這些疾病和病症的原因或表現,現代解釋並不與中國傳統觀念(即這些疾病和病症是由風引起或與風有關)相矛盾,但這些解釋似乎更為詳細和新穎。現代解釋的存在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理解疾病和決定治療方法時,古代術語有多大用處。因此,了解中國體系對「風」這個基本概念的依賴程度有多高是十分重要的。
風的角色:意義的洞察漢字 風,通常是用兩個象形字的連用來解釋的。其中一幅描繪了一隻昆蟲( chong; 原為「回」 ,一種蛇; (見圖1),置於扇面 字內,意為本源(見圖2)。由此產生的字符(見圖 3)在一部描述書面字符含義的中國古文獻《 說文解字》 (約公元 120 年)中得到了解釋 (2)。它引用了中國的觀念:「風起蟲生」。在這種解釋中, 「風」這個字代表昆蟲的起源,但它的意思也正是西方的意思,即一種天氣狀況:空氣的運動。簡化字(圖4)至今仍保留著天氣狀況、空氣運動等意義。風表是風向標(用來測量風向),風車是風車,風扇是電風扇。
或許是飛蟲的形象導致了人們認為風是它們起源的觀點,有些飛蟲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突然出現,而且它們似乎是沿著風的路徑而來的。中國古代文獻中也有觀點認為,風「居住」在洞穴中,然後以陣風的形式在大氣中爆發出來,而洞穴是一些昆蟲大量聚集的地方。昆蟲和其他小型爬行動物會被視為負面的東西,被認為是破壞的根源;同樣,風也常常是一種破壞力。因此,昆蟲與風之間的聯繫可能已經進入了書面文字的發展,這是由於兩者之間建立了幾種概念聯繫的結果。
|
|
|
|
風的表現形式,特別是風向,長期以來被認為很重要。具體而言,據觀察,每個季節變化(例如從冬季到春季)和季節中期的風況似乎具有不同的基本性質,因此總共指定了八種風。
人們認為,一年中這八個時間點實際遇到的風型對於多種結果(包括農作物產量)具有預測價值。風是一種病理因素的概念似乎與占卜實踐有關。在古代,八風與 八卦(《 易經》中的八個卦象),它們來自八個方向,例如東北、西北等。
風向 |
風之名 |
內部影響 |
外部影響 |
其氣原因 |
---|---|---|---|---|
南 |
大羽風 |
心 |
頻道 |
熱 |
西南 |
詭計之風 |
脾 |
肌肉 |
弱點 |
西方 |
強風 |
肺 |
皮膚 |
乾燥 |
西北 |
破風 |
小腸 |
手臂大陽經 |
通道堵塞 |
北 |
大風 |
腎臟 |
骨骼、肩部、背部肌肉 |
寒冷 |
東北 |
不幸的風 |
大腸 |
肋骨兩側、腋窩、下骨、四肢關節 |
[文中未說明] |
東方 |
兒童風 |
肝 |
厚實的肌肉 |
潮濕 |
東南 |
羽狀風 |
胃 |
肌肉,肉 |
體重 |
根據 《靈樞》中說,其不良影響甚大,以致「聖人避風,猶避箭石」。他們尤其擔心因傳統描述的中風而導致的猝死。中風,意為被風擊中,在《 黃帝內經》中有提及 ( 《素問》和《靈樞》 )、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描述經常(但並非總是)暗示中風;在現代中醫中, 「中風」仍指中風。中風是幾個世紀以來對風的影響的主導關注,一直延續到現代。
避免風及其影響聖人是怎麼躲避風的?這在 《靈樞》或其他來源。最初,各種儀式和咒語可能是所依賴的方法(4)。閱讀傳統文獻就會發現,避風可能意味著不接觸吹來的空氣(尤其是當身體處於某些狀態,例如睡眠時)並且不讓自己受到風的影響(例如喝了太多酒或吃了油膩食物時)。 16世紀的醫學家高齡警告人們夏天不要在戶外星空下睡覺,因為有害風會侵入人體;他還建議填補家中的裂縫,以避免通風,尤其是在夏天。
早期中國人對風的理解可以從 風水(字面意思是:風和水),有時也翻譯為“地理”。風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邪惡的力量。根據 Eva Wong(14)的說法,以下是避免風的不利影響的指導原則:
- 不要居住在經常有風的地方。其中包括開闊的海岸線、湖畔、廣闊的平地以及裸露的山脊和斜坡。風洞也是不受歡迎的,它們通常位於狹窄的山谷和峽谷中。
- 旋轉或形成漏斗的風具有破壞性,因為它們會連根拔起能量並將其帶走,使地球變得「貧瘠」。
- 即使山脊頂部長滿樹木,那裡的房屋仍然會受到風的侵襲。事實上,當風吹襲樹木時,樹木也會搖擺,就好像它們也在「敲打」房子一樣。
因此,就像《聖經》中提到的聖人一樣, 靈樞,我們都被告誡要避開風,不要居住在經常遭受大風或大風的地方。為了說明中醫如何將風天氣視為疾病的原因,在 1994 年北京針灸研究所 (15) 的一次教學巡診中,介紹了一個病例,其中一名女性患者自 10 歲起就患有頭痛。作者解釋:
春節前夕,當人們正在草原上歡度佳節的時候,她突然感到劇烈的頭痛,暈倒地,可能是受了風寒所致…
倒地(中風)的特徵是 中風,在這種情況下可能不是中風,而是其他腦部事件。這件事發生在春節,或許意義重大,因為此時正值八風之一的時節,天氣依然寒冷。
北京中醫學院 1982 年發表的一篇養生方法綜述(16)中指出:
睡覺時不宜迎風,以免熟睡時遭邪風侵襲。即使在非常炎熱的夏季也是如此。
提到「即使在」炎熱的夏季條件下很重要,因為在許多傳統文獻中,風和冷的結合(如前面的例子)被認為是主要的與風有關的病理;風和熱也是個問題。如今,我們經常聽到西方針灸師警告患者避免坐在空調通風口的冷風中,這項建議正是基於中國傳統的推理。
當談到避免 影響 風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暴露在風中不會受到不利影響,那麼需要採取以下步驟:
- 應小心避免毛孔過度開放。毛孔是風的入口;當人們大量出汗時,它們就會打開。它們開放時 魏 氣弱,不能將其關閉。風作為病理因子,會進一步作用,使毛孔張開。 《 靈樞》中記載(第 216 頁):「虛邪入人,從皮膚入手,則皮膚鬆弛,皮肉之基,毛孔張開。這些孔洞使得邪氣得以順著頭髮滲透侵入。此條目深入其中…這會導致傳輸到通道的位置。
- 我們必須小心謹慎,以免通道出現缺陷。風進入毛孔,然後進入通道。如果經絡氣血充足,風就不容易進入經絡。 英 氣得滋養。 《靈樞》第216頁雲:「忽遇風雨而無病,是謂有覆而無空。因此,這些邪惡單獨無法傷害人類。疾病必源自風邪和身形。
- 應注意避免經絡中充滿痰和熱,例如因吃過多油膩食物和飲酒而導致的。然後,風與痰和火結合,引起嚴重的阻塞和中風。下一節將給出相關範例。
- 風一旦進入體內,應迅速除去。這是透過使用祛風草藥(見表 1)、促使發汗的草藥(如麻黃和桂枝)以及在某些部位進行針灸(見表 4)來實現的。在 《魯門世欽》 (1228年) 記載:「一切風寒邪氣,聚於肌膚;它們儲存在管道和網路容器[經絡]裡面;它們留在那裡,不會自行離開身體。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會導致全身疼痛、麻木和失去感覺,以及四肢腫脹、發癢和痙攣。在所有這些情況下,都可以透過出汗療法消除導致的邪惡影響。雖然並非所有祛風草藥都能促使出汗,但發汗療法是去風的方法之一。
聖經中對空洞之風或空洞之惡的提及 靈書又回到了占卜的過程。正如文舒爾德(4)所解釋的:
如果這些日子(占卜日,例如每個季節的第一天)的風從哪個方向吹來 太乙正居,即所謂盈風,視為吉兆。如果風從相反的方向吹來 [即消耗之風;如果一個人的心臟出現空洞,就會被視為不祥之兆。
這種「空心」風(或「不足」)對農作物、天氣和人類健康產生了不利影響。至於後者, 《靈樞》又說:
八是風。對於風,人有腿和手臂的八個關節[臀部,膝蓋,肩膀和肘部]。八個主星,即每個季節的開始和中間,可以有空心風。此八種風能傷人。當它們隱藏在體內時,會在骨頭中造成嚴重的風濕病,並可能在腰部、脊椎、關節以及皮膚和肉之間的區域釋放。因此,用針灸治病,必須使用針身長、針尖尖利的針。此可把握深邪和遠風濕。
也就是說,這些長而銳利的針可以抓住風,因此這本針灸書的名字就由此而來。
為了充分理解該術語在醫學上的使用背景,也應考慮中國傳統醫學中對風的另一種說法。西元 200 年左右,有一本書叫 《風俗通義》出版;標題中的「風」與「風」相同,但複合詞「風俗」的意思是風俗(7)。作者在書前言中討論了「風」和「素」的意思:
風包括空氣的冷暖、土地的險惡或溫和、水和泉的完美或不完美、木材和纖維的堅韌或柔軟等。蘇包括那些擁有血液的生物…
從這個解釋可以看出, 風具有品質、性質或特徵的意義;因此它的意義與「氣」有些相似。文舒爾德認為,中醫的「風」概念其實是過渡性的概念(4):以前,主要的病理現像是惡鬼、鬼神,後來,主要的病理現像是六氣(風是其中之一)。 「風」這個字在一些現代表達中仍然用來表示品質和影響:風度是指風度、方式、行為;風華,是透過實例來改變或改革;風俗仍指風俗和禮儀;風土是指當地的氣候或自然特徵。 隨後的醫學文獻中出現了「風」在「六氣」(有影響的環境品質)中的重要性,這表明人們看待風和氣的方式有些相似。
風病的其他描述雖然 《靈樞》著重八風,《素問》 (5)有一章專門從五行角度論述風的病理影響。因此,就有了風對每個內臟器官的影響的描述。舉個例子,據說:
腎風的表現為汗出過多,畏風。臉部呈現暗灰色,眼睛腫脹。臉部甚至可能呈現炭灰色。出現背部疼痛,無法伸直。可能有尿道阻塞。人們應該尋找肉體深黑色的顏色和色調。
此處,正如在 4 世紀的書中所發現的那樣 中藏經(17),是五行系統的共同對應關係;黑色與水元素、腎臟、下背部和泌尿道阻塞有關。風會導致阻塞、僵硬和積聚。在同一章中,還有這樣的描述:
風是多種疾病的病因。一旦進入人體,其性質就會動態變化,並會出現多種病理表現。但原因始終都是一樣的:風邪侵襲身體。
風一旦入體,就會引起疾病的進展或傳播。例如,在 《素問》雲:“風從陽明經,入於胃,循經而上於目。”根據人的肥胖或瘦弱,這種對眼睛的運動將分別導致眼睛發黃或持續流淚。這裡提到的動態是指疾病沿著明確設定的某條路徑從一個部位傳播到另一個部位,而不是隨機移動。
這種從胃到眼睛的特殊傳播途徑在 《銀海經緯》是孫思邈所寫的七世紀眼科學著作:
所謂“風上揚”,就是脾胃受風,風毒蘊結,在上下眼瞼處顯現。風吹到眼瞼,皮膚就緊繃;風吹到脾臟,肌肉就堵塞……無論什麼季節,大地都不能阻擋水流,所以就會流淚。水積聚在下眼瞼處,看起來潮濕且腐爛。
過多的液體與風作用於胃和脾臟而導致的虛弱有關。土元素被想像為控制水流的堤防。在明顯與中風有關的情況下,同一篇文章解釋了這一點:
飲酒過量、進食過量,或坐或臥迎風求涼,則左右脅肋忽受風,口、目皆歪,嚴重者,半邊身不聽使喚。
這裡解釋說,風吹是引發這種疾病的誘因;它不是強風,也不是從錯誤方向吹來的風,而是一陣微風,人們渴望它來冷卻因吃喝而過熱的身體。儘管如此,微風要么含有一些導致嚴重反應的邪惡成分,要么僅僅通過與病態的內部因素結合就變成了惡毒的。書中推薦了各種局部治療方法,例如塗抹藥膏以擦去風,刮除患側身體(即所謂的 這些治療方法包括刮痧、燃燒艾條以及敷上磁石糊劑。關於風如何導致眼睛和嘴巴偏斜的解釋是:「它們之所以這樣被吸引是因為肝管接收了風邪;這會導致肌腱變得遲緩、萎縮並失去其敏捷性。
朱丹溪(18)也曾提及酒與油膩食物的不良影響。在一篇論述風害的短文中,記載了一則案例,「一位嗜酒的男子,因為在寒風中穿著單薄的衣服,感到十分疲憊」。在他關於頭風的章節中,他描述了一種容易患上這種疾病的人,「慣於吃肥肉和細糧」。
與這些因飲食過量而導致的情況相反,在文本中 《主病元侯論》 (公元610年), 《風必侯》篇 雙 疾病)也指缺乏(耗竭);據說(6):
風、寒、濕三氣匯聚,形成 雙 身體不適.其外觀看上去肌肉和肉體變得笨拙而厚實。有時候,人們可能會感到疼痛。人體如果因為虛損而毛孔張開,就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當疾病影響身體的陽區時,就稱為風;如果它影響到陰區,就稱為麻痺。如果身體的陰陽兩個區域同時受到影響,就稱為風麻痺病。
正如這裡所指出的,內氣不足,毛孔張開,風就能夠引起疾病。風病影響陽區,包括背部和身體的上部(例如:肩膀),而 雙 陰陽邪氣症候群是指影響身體陰部(包括身體的前部和下部(例如膝蓋))的一種類似疾病。風與 雙 在大多數現代文本中並沒有遵循這一點,儘管有時它被順便提及。最常見的情況是, 雙 此綜合徵被描述為風伴隨著另一種病理因素,例如潮濕和/或寒冷;其影響是造成阻塞,進而引發各種症狀。
在顏面神經麻痺(主要是貝爾氏麻痺症)的討論中,風進入虛損經絡有以下描述(23):
根據中醫理論,這種疾病是由於 臟腑,正氣虛弱,經絡衰弱;如此一來,外感風寒之邪便會入侵,導致氣滯血瘀,陽明經絡不通。
概念的進展後來在中國醫學文獻的發展中,對風的性質和作用的描述與之前的任何文獻都略有不同。例如,對八風或風對五臟六腑直接影響的強調已經不再盛行;與外風不同的內風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18 世紀的文獻中提到, 醫學原理論 外風可誘發內風,二者合而為熱證(8)。
風入脈絡,內風與外風互相激發,忽然生出痰火,堵塞氣機。對於這種情況,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先祛風,然後涼痰火,最後調和體內氣血。這樣,管道和血管就會逐漸恢復通暢。
本書作者徐大鈞進一步闡述了風邪從皮膚到肺部的演變過程,以及徹底治癒這種疾病所需的複雜治療方法:
原來,風邪引起的疾病都是從皮膚、毛髮入肺的。肺部是個脆弱的內臟;它不冷不熱,正所謂『不顧風害,病易化倦』。說得好!但如何進行治療?首先,用紫蘇葉、荊芥等藥物祛風。二是用半夏、貝母等藥化痰;第三,用紫蘇子、前胡等草藥來降氣。第四,用桂枝、芍藥等藥物來調和營衛氣。第五,用瓜蔞子、玄參等藥物來滋補體液。第六,用當歸、阿膠等藥物補血。第七,用金聖草、梔子等藥來涼火。八、調肺,用桑白皮、牛蒡子等藥。
現代漢語對風的描述現代中醫資訊來源揭示了依賴傳統術語的困難,利用這些術語進行粗略的定義。 例如,在 中醫藥高級教材 (9)風被列為六個外部因素之一,其影響總結如下:它非常重要,但不需要詳細分析:
風邪是引發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六淫中,風為首要外感致病因素,寒、濕、燥、暑均可藉由風侵襲人體。
在這裡,外風是其他外在因素的載體,幫助它們侵入體表而引發疾病。至於內風,根據教科書的說法,這是「五邪」之一(其他五邪是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內風與肝臟密切相關,有四個致病因素:
- 肝陽上亢,陰虛內生風(多因情緒失調所致);
- 極熱(通常是發燒疾病的晚期);
- 陰虛(通常因長期患病而消耗體液);和
- 血虛(通常是由於血液產生不足或失血過多)。
據稱,內風是導致顫抖、頭暈和痙攣的原因;例如,它是帕金森氏症的主要因素(26)。據說這是老年常見的病症,因為隨著年齡增長,體內自然會出現陰虛,導致肝陽上亢,進而產生內風。與幾個世紀前的描述不同,現代文獻中沒有提到內風被外風激起。
現代中醫指南傾向於使用簡單的類比來解釋風,從而避免該術語的歷史和文化用法所引起的一些難題。這個類比基本上是這樣的:風是陣風,特徵是變化迅速;凡症狀與疾病有相似性,即突然發生或變化、移動迅速的,均為風病。依照這個類比,急性疾病、頭痛或普通感冒的經歷,以及帕金森氏症等過度運動的經驗都屬於風類。中風也適合,因為它發病很突然。
癱瘓在中醫體系中被認為是一種風病,解釋起來比較困難。例如,在現代關於風作為疾病原因之一的討論中,有這樣的說法(27):“風的特徵是不斷運動,導致軀幹或四肢的異常運動或僵硬。”這似乎沒有意義,因為風特性與剛度無關。但類比系統是這樣運作的:以過度運動為特徵的疾病, 或從相反的極端,即運動受限來看,都屬於同一類型,即風病。然而,傳統觀點認為,風入身,可能妨礙肌肉的功能(或許直接或系統性地影響控制肌肉的脾臟),從而導致癱瘓。
風的類比方法也許最好地表述為 中醫皮膚科手冊:
與風相關的疾病的病因和症狀反映了風作為自然力量的特徵。風為陽氣過盛,具有「開」的特點,且具有向上和向外的性質。風病通常會先影響上身,導致頭部和臉部出現瘡潰瘍。風有移動變化的傾向,因此風所引發的疾病通常沒有可預測的位置。蕁麻疹,中文名稱為“風樣隱疹”,就是這樣一種皮膚病。風所致的疾病,發病快,痊癒,病程短;喜歡四處移動,身體沒有固定的位置;搔癢(皮膚病);傾向於攻擊身體表面和頭部;討厭風;就像風本身的擴散和消散特性一樣,透過毛孔的張開,透過流汗。
這些解釋不再包含八風的概念、風向對疾病的影響、風與各個器官的關聯、風病從皮膚到肺部的進展以及許多其他屬於中國傳統的關於風的概念。簡單的類比系統消除了描述風如何導致疾病的需要,並用分類方案取而代之:如果疾病具有陽性(打開、向上、向外、移動、變化),那麼它就是風病。儘管上面的描述中提到了病因學一詞,但事實上,它是從解釋中完全刪除的一個面向。相反,風卻成為某些疾病的標籤。
在回答有關中風病因的問題時,中醫藥研究院的一位教授嘗試解釋傳統文獻中關於風透過經絡侵入體表與風進入臟腑的描述之間的明顯差異 (25) 。他指出:
張仲景 《傷寒論》中已有對風病的分類方法,即「邪氣入絡,則肌膚麻木;經絡受阻,則肢體癱瘓;邪氣入侵,則神智不清;臟腑失語,涎液溢出。此分類方法至今仍在使用。我們在臨床上,對臟腑受損與經絡受損的區分,主要就是看是否有昏迷,昏迷就是前者(臟腑),昏迷就是後者(經絡)。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現代實踐中,如果有人中風,就被稱為風病,如果導致昏迷,就被稱為影響 臟腑。這是一種標籤,而不是對病因的理解,而只是保留了 2000 年前的術語。上述評論是本院幾位醫師在分析了一例中風病例(西醫診斷:腦血栓)後,得出以下致病因素,而這些因素均與風入經、臟腑無關:
- 長年伏案工作,陰精耗損,陰精耗竭,肝陽不克制,導致肝陽亢盛,所以就發生了中風。
- 長年的精神勞累,不知不覺地耗損了他的陰精,先是腎陰不足,腎陰不足,肝陰不足,以致肝陽上亢。腎陰不足,不養心,心陽亢盛,肝陽上化為風,則中風發生。
- 除了心臟、肝臟、腎臟受影響之外,脾臟也會受到影響,患者的臨床表現是疲勞、食慾不振,這些都是脾氣失調的表現。
- 綜合以上三點分析,可以得到一個更全面的結論,即:陰陽失調 髒腑 由於飲食不當,脾失健運,濕阻化痰,加之憂慮、憤怒、勞倦過度等因素,可導致肝陽上亢,引發風火,心火旺盛,以致風火相動,氣血與痰濁同上,橫犯經絡,神誌不清。
在對這一案件的簡短討論中,五個人中有四個 藏 據稱所有器官(除肺外)均受到影響。肝陽和心陽亢盛被認為是直接的致病因素,而肝風(內風)則是眾多因素中短暫作用的因素。此例病人因無昏迷狀態,故應依經絡受風處理。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中國頂尖醫學院的專家顯然難以將「中風」的病例轉化為連貫的傳統醫學分析,這需要他們引入飲食、情緒、心理活動、工作中的身體姿勢、陰陽、氣、血、精、水痰、熱風、臟腑經絡——幾乎整個醫學系統的術語。因此,困難不僅在於翻譯成西方語言,也在於中國傳統對疾病原因和表現的分析。
事實上,透過研究文獻可以得出結論,儘管風的性質被廣泛利用,但人們對此仍然了解甚少。在書中 中醫術語 (10)Frank Liu 和 Liu Yan Mau(分別學習西方醫學和中醫)表達了他們對中國醫生隨意使用該術語的不滿:
再一次,就像氣的情況一樣, 風也可以被認為是完全非物質化,甚至可能更非物質化。當然,沒有人能夠證明風是什麼!採用這個術語很可能是基於「風」這個詞的固有性質:不確定、難以確定、飄忽不定和多變。它被列為頭號氣候災害。當中醫遇到身體不適(尤其是患者感覺不適)且沒有明顯疾病跡象時,他們常常將其歸咎於風——某種邪氣。
當然,醫生確實會指出一些特定的疾病,儘管外行人很難理解,但這些都是病風的影響:昏厥、抽搐、癲癇樣震顫、麻痺性顫抖、震顫麻痺(帕金森氏症)等。
大多數疼痛,如嚴重的頭痛,都是不可避免的伴隨症狀 峰。中風是指邪風侵入腦部,導致立即暈厥、失去知覺。與風有關的最常見疾病之一是風濕,它可能是由邪氣風濕引起的風濕病或一種關節炎。普通感冒,甚至流感,都被稱為邪風傷。而濕疹只不過是邪惡的濕氣從皮膚中噴發出來的表現。
對風的適當解釋的建議可能有必要先透過明確地將風一詞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關注領域來解釋它。這與劃分外風、內風無異,只是劃分的依據不同。一方面,風是用來描述 疾病的病因,另一方面,它是用來描述已經發生的疾病的性質的術語。兩者之間存在聯繫,但這種聯繫很脆弱,因此最好盡量減少這種聯繫。
至於疾病的起因,風這個詞最適合 無法解釋的病因而不是具體的解釋。西方醫生和研究人員可能會說“[疾病名稱]的病因不明”,這被認為是對幾種疾病的誠實和有效的解釋,儘管並不十分令人滿意。有時,在這種情況下會使用特發性這個術語,就好像有某種東西「憑空而來」導致了這種疾病,而更複雜的解釋則被認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結果。中醫可以說某種疾病或症狀的起因是風,這也被認為是合理的(在傳統觀念內),而且只有當人們接受“風”作為一種特定的病因(例如,大風天氣導致了疾病)時,這種說法才會令人滿意。
因此,如果一個人突然昏倒了,我們可以毫不畏懼地說道,他或她「被風擊倒了」 。另一方面,如果詳細的醫學檢查顯示,此人的動脈有阻塞(動脈粥樣硬化)、血小板快速聚集(黏稠血液)、高血壓,以及有證據表明腦部有血栓導致缺血(局部組織死亡),那麼最好說此人是因血栓而中風。後一種解釋較好,因為對於導致昏厥的因素幾乎沒有疑問。如果這個人就像上面眼科學課本中描述的那樣,吃了一頓豐盛的飯菜,喝了太多的酒,人們可能會覺得這頓飯的效果是使血液變稠並導致血栓,而此後尋求的涼風的所謂效果可能會被忽略。另一方面,由於不了解中風是如何發生的,人們會尋找病因,而在整個前現代時期,風一直被用來解釋中風。
乍一看,用“風”來表示病因不明,似乎是在迴避當前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人假設了一種特定的疾病原因,叫做“風”,但我們很難確定它是什麼:因此,我們通過不將其確定來迴避這個問題。畢竟,在現代社會,很難解釋「來自非本方向的空洞風」的病理作用。 太乙居所。因此,我們反而要完全消除風的特殊性(這個解決方案雖然簡潔,但卻含糊其辭)。
這問題的可能解決辦法可能與中國提出的實際解釋十分吻合。中醫體系在任何時候可能都沒有打算將風用來指稱其性質、品質、來源和作用方面的特定實體。它始終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非物質的、不斷變化並且造成各種各樣的破壞。據 苓樞,影響肌肉而導致無力,不一定是人接觸了西南風而患上此病。相反,某一天刮起西南風,這預示著未來幾個月以肌肉無力為特徵的疾病將更加普遍,就像它預測農作物產量一樣(就像在土撥鼠日看到土撥鼠的影子,並推斷出未來的天氣模式)。在將風病與春季(根據五行系統)聯繫起來的文獻中,幾乎總是指出此類疾病在春季更為普遍,但並不局限於這個時期。這種疾病可能在春季誘發,但不會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出現,也不會在下一季出現。如果有人說“被風擊中”,突然暈倒或癱瘓,那麼這個人可能是在風靜止的日子受到影響的,因為中國人並不認為“風邪”總是一個特定的實體,比如一陣風,而是指被風吹來的某種未知的實體。儘管個別評論者試圖明確這個術語的真正含義,或風的實際行為,但意見的多樣性(如本文所述)僅僅反映了掌握風的根本困難。
因此,當向對您的診斷和治療策略感到好奇的患者解釋風時,您可能只需這樣說:「您的疾病性質表明它涉及所謂的風,即一些未知的病因。在這種情況下,治療策略通常涉及滋養缺陷(主要是氣、血和陰),以減少此類藥物發揮作用的空間,並使用「祛風」或「平息」風的草藥。 「祛風」草藥具有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壓力、減輕疼痛和消炎的功效。祛風草藥具有抑製過多的神經能量、緩解痙攣和放鬆緊張的功效。這些行動可能會產生一些好處,無論具體原因是什麼,目前還無法更準確地確定。
將明顯是流感的病例描述為「風熱」或將明顯是普通感冒的病例描述為「風寒」可能沒有任何好處,因為命名的轉變並不能讓人了解疾病的原因或性質。風吹日曬的想法與更好地洗手的建議無關。 如果一種病例的症狀類似流感,但無法識別,則可以稱為風熱,但這並不意味著現代醫學的所有發展都可能為該疾病找到具體原因。這樣的解釋並不比現代醫生說「這可能是病毒感染,但我不確定」更糟。
作為對疾病(而非原因)的描述,那些具有不可預測的、變化過程的疾病可以說是具有風的特徵。皮膚對輕微觸摸的敏感度也屬於這一類,因為輕觸就像吹過的風,而紊亂的出現和消失取決於刺激的存在。這種變化的原因仍然未知,因此這種解釋與病因解釋一樣,符合對無法解釋的事物的描述的概念。撰寫有關風病的中醫並沒有聲稱透過使用治療風病的草藥,此類疾病會透過抑製或驅散風病而從不可預測的病程轉變為固定或有規律的病程。相反,其潛在的暗示是,如果疾病是可以改變的,那麼祛風或抑風草藥將有助於消除它。
人們認為,具有改變症狀表現部位或有時無的特徵的疾病通常涉及生理學中容易發生變化的方面,例如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此類疾病通常不涉及結構性變化,因為這意味著固定的疾病位置。因此,鎮靜神經系統和減少免疫系統過度活躍(或許還能緩解發炎)的草藥最有可能起到幫助作用。只要傳統上被定義為治療風病的治療方法確實能使患有此類疾病的人受益,使用諸如風之類的疾病描述是有價值的。
除非這些草藥的作用完全不適合治療疾病,否則這些解釋足以在現代實踐中繼續使用風這個術語,如果有人願意的話。另一方面,它不是一個必需術語。以下是《中醫雜誌》(19)中關於三叉神經痛的介紹,其中描述了一種類似風的疾病,但卻避開了使用“風”這個詞:
三叉神經痛的特徵是三叉神經分佈區出現劇烈的陣發性疼痛,感覺像刀割一樣、電擊一樣、針刺一樣、燒灼一樣。通常刷牙、洗臉、說話或進食時會誘發此病。發作持續時間短,為幾秒鐘至幾分鐘。病因不明,且發病頻繁。
傳統的描述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風熱侵襲(熱成分與產生的灼熱感有關);來去匆匆,容易反覆發作,是風病的特徵。雖然疼痛區域是固定的,但疼痛部位可能會在該區域內徘徊。上述敘述中,並未使用風這一術語,而是說病因不明,並簡單列舉了其表現。
依靠風這個詞來描述疾病狀況的醫生應該非常熟悉據說可以治療這些疾病的草藥和針灸穴位。表 1 列出了部分著名的具有祛風功效的草藥。草藥的功效與作用均來自東方本草(11),只包括與風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部分。祛風草藥的用途多種多樣,但主要包括治療疼痛、痙攣、皮膚病以及各種涉及感染和/或影響身體上部(鼻竇、眼睛、喉嚨)的發炎的急性疾病;中風和癱瘓也屬於風病;有關這些草藥的應用總結,請參閱表 2。 表 3 列出了治療內風的單獨草藥類別,經過檢查,會發現它們在治療的病症方面與其他草藥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表 4(名稱中帶有「風」字的穴位)和表 5(其他以治療風病而聞名的穴位)列出了用於治療風的穴位,附錄 1 和附錄 2 介紹了兩位醫師使用重要風穴的經驗。
表 1:祛風草藥。
藥材名稱/拼音 |
與風相關的屬性 |
與風相關的用途 |
---|---|---|
刺五加 五加皮 |
祛風除濕 |
筋骨拘攣,腰腿麻木疼痛,陰部搔癢 |
蝮蛇 白樺舍 |
祛風濕,通絡,定驚癲癇 |
風濕癱瘓、偏癱、中風、癲癇 |
當歸 白汁 |
祛風散表,止痛消腫 |
頭痛、牙痛、眼睛刺激、流鼻水、搔癢 |
牛蒡子 牛梆子 |
疏散風熱,消腫 |
風熱咳嗽,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癰腫 |
細辛 細心 |
祛寒防風,溫肺化濕 |
鼻竇炎、牙痛、風濕性關節炎 |
薑火 江火 |
祛風散結,祛風濕,止痛 |
風寒感冒,頭痛,全身酸痛 |
金釗 秦九 |
祛風除濕 |
風濕病、疼痛性痙攣、肌腱和骨骼收縮 |
菊花 巨化 |
疏散風熱,明目,清熱,解毒 |
頭痛,眼部炎症,頭暈,深層癤腫 |
蟬 鏟屎官 |
祛風熱,潤喉,定驚 |
頭痛、咳嗽、喉炎、癲癇、視力模糊、未出疹的麻疹、風疹、搔癢症 |
桂枝 桂枝 |
促進排汗,解決外部 |
“風寒外證”,肩臂關節疼痛 |
鐵線蓮 威靈縣 |
祛風濕,通經,止痛 |
風濕病、痛風、腰膝四肢疼痛、中風、偏頭痛 |
大花蘗屬 醜吾同 |
祛風濕 |
風濕性關節炎,半身不遂,癰腫 |
蛇床子 川芎 |
祛風止痛 |
頭痛,寒麻痺,筋攣 |
問荊 穆澤伊 |
疏散風熱,去膜 |
充血、流淚過多 |
刺桐花 海東皮 |
祛風通絡 |
風濕性關節炎,腰膝疼痛,牙痛,疥瘡 |
高盆 高本 |
祛風散寒止痛 |
風寒頭痛,癬 |
麻黃 麻黃 |
促進排汗,解決表面 |
表熱病 |
玉蘭花 信義 |
祛風通腔 |
鎮痛鎮靜劑,用於治療頭痛、鼻竇炎和鼻腔化膿 |
薄荷 博赫 |
疏散風熱,清嚥,發疹 |
外感發熱,頭痛,充血,咽喉腫痛,口腔及皮膚損害,皮疹,牙痛 |
桑枝 桑植 |
祛風通絡 |
風寒熱麻痺,肢體拘攣 |
紫蘇葉 子素野 |
促使出汗 |
普通感冒 |
葛根 格根 |
解決表面 |
熱病,頸項強直,未出疹子 |
荊芥 靜潔 |
祛風散結 |
感冒發熱,頭痛,喉炎,癰 |
豇豆屬 喜茜草 |
祛風除濕 |
風濕性關節炎,肢體酸痛麻木,體表化膿性感染 |
西勒 防風 |
祛風散表,利濕定驚 |
風寒感冒,頭痛,周身酸痛,風寒濕麻痺,骨痛,邊緣系統痙攣 |
土活 獨活 |
祛風濕,通經活絡 |
感冒頭痛,腰膝酸痛,濕風寒麻痺痛,搔癢,手足抽痛 |
荊條 曼井子 |
祛風熱,清頭明目 |
頭部沉重、眼痛、頭痛、感冒 |
蒼耳子 蒼兒子 |
祛風除濕,通鼻通鼻 |
風濕頭痛,肢體痙攣,麻木,鼻竇炎,搔癢症 |
烏梢蛇 烏哨社 |
祛風濕 |
麻痺痛,骨痛,肌膚麻痺痛,風疹,疥瘡,麻風,蕁麻疹 |
表 2:祛風草藥的用途總結。
風引起的疾病 |
用於治療的草藥 |
評論 |
---|---|---|
關節疼痛(關節痛)或骨骼疼痛(骨痛);痛風、全身疼痛 |
蝮蛇、細辛、薑活、金秋、桂枝、鐵線蓮、大葉紫薇、蛇床子、刺桐、桑枝、豨薟草、西勒、土活、烏梢蛇 |
大多數這些藥物都具有抗發炎作用。 |
頭痛、偏頭痛、頸部僵硬 |
當歸、薑火、菊花、蟬花、鐵線蓮、蛇床子、高盆、辛夷、薄荷、葛根、荊芥、銀花、土火、牡荊、蒼耳子 |
這些草藥可以使血液循環正常化,減輕發炎和疼痛。 |
牙痛 |
當歸、細辛、刺桐、薄荷 |
這些草藥具有抗發炎作用。 |
痙攣、收縮、抽筋會影響肌腱、骨骼、四肢,包括疼痛性痙攣 |
五加、金匱腎、蛇床、桑枝、銀花、土火、蒼耳 |
這些草藥含有解痙成分。 |
四肢麻木和/或疼痛 |
五加科、五加屬 |
這兩種草藥常用於治療關節痛( 綜合徵)。 |
抽搐,癲癇 |
蟬蛇、蟬 |
這些是可能抑制神經傳導的動物因子。 |
皮疹、搔癢(搔癢症)、麻木、疥瘡、癬、痲瘋病 |
五加、當歸、蟬蛻、刺桐、高盆、薄荷、土霍、蒼耳、烏梢蛇 |
這些草藥具有抗發炎作用;它們可能無法消滅感染的生物。 |
皮疹(癤、癰);潰瘍 |
牛蒡、菊花、大青花、薄荷、荊芥、蒺藜 |
這些草藥具有抗菌作用。 |
未爆發的皮疹 |
牛蒡、蟬蛻、葛根 |
其作用機轉尚不清楚。 |
鼻竇炎,鼻炎 |
當歸、細辛、玉蘭花、蒼耳子 |
這些草藥具有解充血精油和一些抗過敏作用。 |
眼睛發炎、腫脹、視力受阻 |
當歸、菊花、蟬、木賊、薄荷、荊條 |
其作用機轉尚不清楚。 |
咳嗽,喉嚨痛,喉炎 |
牛蒡、蟬蛻、薄荷、荊芥 |
這些草藥具有抗發炎作用。 |
普通感冒,感冒發燒* |
薑火、桂枝、薄荷、紫蘇葉、葛根、荊芥、銀花、牡荊 |
普通感冒不伴隨發燒;指的是風病。這些草藥具有抗發炎和解熱的功效。 |
中風(中風;偏癱)、癱瘓 |
蝮蛇、鐵線蓮、大花鐵線蓮 |
其作用機轉尚不清楚。 |
表 3:鎮風草藥。 滋補肝陰血的藥物可以息風;下列草藥被描述為具有直接抑制風的作用。請注意,這些特性與表 1 中描述的草藥特性幾乎相同,但更強調治療抽搐和癲癇,尤其是對兒童的抽搐和癲癇。
藥材名稱/拼音 |
與風相關的屬性 |
與風相關的用途 |
---|---|---|
羚羊角 羚羊角 [不再使用;瀕危 |
平肝風,定驚 |
意識喪失、譫妄、躁狂、眼睛刺激、頭痛、驚嚇引起的癲癇 |
蜈蚣 武功 |
祛風止驚 |
癲癇、痙攣、破傷風、瘰癧 |
蚯蚓 地龍 |
抑制抽搐 |
心煩不寧,充血,咽喉腫痛,風濕麻痺痛,半身不遂,小兒驚風 |
埃雷特莫切利斯 帶貓 [不再使用;瀕危 |
抑肝風 |
熱病驚癇,譫語,小兒驚風,癰腫,瘡潰瘍,淚多 |
天麻 天馬 [蜜環菌,天麻蘑菇,有時用作替代品] |
祛風,鎮驚,止痛 |
頭痛,眩暈,眼花,驚風,癲癇,半身不遂,肢體拘攣,腰膝酸痛,失語,風寒濕麻痺,小兒驚風 |
鮑 世玟明 |
降陽,平肝風,明目 |
肝風眩暈、青光眼 |
皮胡 碧湖 |
祛風定驚 |
中風、癱瘓、關節炎、癲癇、破傷風、關節痛、瘰癧 |
蠍 全鞋 |
鎮風,止痙,祛風,止痛 |
小兒驚風,成人中風肌肉痙攣,偏癱,破傷風,瘰癧 |
蠶 白醬燦 |
祛風止驚 |
癲癇,中風,驚風,頭痛,喉嚨腫痛,失聲,丹毒,瘰癧 |
蒺藜 貝果 |
疏肝理氣,明目止癢 |
頭痛,眼睛紅腫 |
鉤藤 勾藤 |
平肝、鎮驚、鎮靜因風引起的神經興奮 |
兒童頭暈、癲癇 |
表 4:主要風穴。這裡列出的穴位在其傳統穴位名稱中含有“風”。穴位名稱的含義來自書中 把握風向 (1)、標題指的是冰峰(SI-12)穴位的名稱和作用。積分的用途來自 針灸手冊 (12)。
點名稱 |
點名解釋 |
穴位的用途 |
---|---|---|
風池 (英國-20) |
風池; GB-20 所在的凹陷類似於身體景觀中的一個水池。據說風邪聚集於此凹陷處,該穴位可以治療風病。 |
頭痛,頭風,偏頭痛,頭暈,目眩,高血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甲狀腺腫,牙關緊閉,失眠,記憶力減退,癲癇,中風失語,感冒損傷,目赤痛,視物昏花,流淚(尤其遇風流淚),鼻頭出血,鼻炎,鼻塞,耳聾,耳鳴,痛 |
封門 (BL-12) |
風門; BL-12 之所以被稱為風門,是因為風邪從此處進入人體,也因為該穴位可以用來治療外風證。 |
遇風發熱,畏寒,寒顫,惡風畏寒,頭痛,寒傷頭項強,麻痺阻津液,咳嗽頻數,鼻涕清澈,欲閉目,風眩,目眩;還有:腰痛、頸部僵硬、蕁麻疹、背部癰、肩痛和睡眠不安 |
風府 (GV-16) |
風府;此穴用於治療中風、頸項強直、頭痛、惡寒、視物眩暈、半身不遂、熱風、風寒等風病。它可以治療內風和外風,尤其是當風影響大腦時。 GV-16 進一步被認為是風邪進入人體的點。 |
惡寒身重,冷顫出汗,咽喉腫痛,風痛閉塞,諸風病,風傷,頭痛,頭風,頭百病,目眩,目昏,鼻出血,目瞪口呆,忽失聲,中風後忽說不出話,舌弱無語,腿麻木,半身不遂,高血壓,狂躁,說話不休,呼吸困難,胸中發熱,呼吸困難,胸中發熱,呼吸困難,胸中發熱,呼吸困難,胸中發熱,呼吸困難,胸腦 |
風時 (英國-31) |
風電市場;可以透過在此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來治療風病。此外,風氣可能會聚集在這個區域,就像人們聚集在市場或市集一樣。 |
半身不遂,下肢痿麻痺痛麻痺,寒麻痺,坐骨神經痛,腿氣,腿麻,腿軟無力,腿重難坐,膝攣痛,全身瘙癢,蕁麻疹 |
冰峰 (SI-12) |
把握風;當手臂抬起時,會發現這裡有一個深深的凹陷。外風入侵會陷入此凹陷處,引發肩部疾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點捕捉到了或「抓住」了風。 SI-12 可以治療這種伴隨無法抬起手臂的肩膀疼痛。它確實可以“掌握風”並減輕疼痛。 |
肩胛骨疼痛,手臂抬不起來,頸部僵硬,頭部無法轉動,上臂疼痛麻木,咳嗽有痰 |
逸峰(TB-17) |
擋風玻璃;此穴位於耳後,有遮蔽穴位、遮陽、防風之功效。此外,該穴位還可祛風,從而保護身體免受風邪侵襲。 |
耳聾,耳鳴,耳內濕癢,耳赤痛腫,耳痛,口眼歪斜,失語,手足樂溺,牙關緊閉,臉頰疼痛腫脹,下顎牙痛,視力障礙,狂躁, 陣攣性痙攣 |
表 5:附加風點。 這些穴位在《金針王樂亭》中有提及 (20)治風。大多數穴位可治療身體任何部位的風,但在穴位選擇過程中也會用到針對風病的特定焦點區域。
點名稱 |
在以下位置治療風: |
---|---|
百匯(GV-20) |
頭部和頂點 |
新會(GV-22) |
頭[特別是鼻子] |
水溝(GV-26) |
頭部和麵部[註:治療內風和外風] |
曲池(LI-11) |
四肢和血管 |
建宇(LI-15) |
四肢和 經絡 |
環跳(GB-30) |
四肢、腰部、腿部 |
陽陵泉(GB-34) |
肌腱、關節、 經絡 四肢 |
羊府(GB-38) |
四肢 |
偉中(BL-40) |
經絡,頭,頸,背,腿[尤其是膝蓋] |
駕車(ST-6) |
嘴巴和臉 |
足三里(ST-36) |
四肢[平息內風] |
大墩(LV-1) |
肌腱 |
星箭(LV-2) |
膝蓋 |
西關(LV-7) |
腿和膝蓋 |
宇治(LU-10) |
肺 |
韶山(LU-11) |
喉 |
三陰交 (SP-6) |
血;四肢 |
亂古(KI-2) |
臍 |
老公(PC-8) |
手(手掌) |
八峰(M-LED-8) |
腿和腳[注意:這是腳趾之間的八個穴位的集合] |
小八(M-UE-22) |
手和手臂[注意:這是指關節之間的八個穴位] |
附錄1:魏風坡教授四風穴臨床經驗
以下是《中醫雜誌》(21)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的正文;僅刪除了原文中的案例:
本文作者跟隨魏鳳坡教授十餘年,親眼見證他用四種 風穴可治療多種疾病。治療效果還挺好的。現將四風穴臨床應用經驗摘要報告如下。
四個 風穴指的是風府(GV-16)、風池(GB-20)、翳風(TB-17)、風門(UB-12)。這三個穴位分別是頸項、耳垂後下緣、背部上方,是易受風邪侵襲的穴位。因此,所有這些穴位都以“風”字命名 具有祛除、宣散風邪的功能,不但能祛除外風,還能祛除內風。因此,它們是治療內風、外風證的重要穴位。臨床用於治療外風侵襲而引起的外風夾寒、熱之證,症見惡寒,惡風,發熱,鼻塞流涕,頭項肩背不適疼痛;用於內風所致的抽搐、癲癇、癔症,中風失語,眩暈,震顫,眼耳聾等症。四風穴的作用雖然相似,但又各有其特徵。介紹如下
豐福(GV-16)位於頸項中央,髮際上1寸,督脈所在處, 養胃、足太陽 頻道會合。府是聚集的地方,風府是風邪聚集的地方。因此,風府藥材主要用於治療各類風證。
- 風府穴具有祛風散寒、清熱的功效,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項強、惡寒、發熱等外感風邪引起的症狀。風府穴配合風池穴可增強治療效果。 《傷寒論》中記載,如果太陽失調,最初服用桂枝湯不能緩解 (肉桂組合),針灸風池 和風府 先用穴位敷貼,再用湯劑治病。 《 通玄之要府》說,當風邪急性侵襲頸項時,應先尋求風府的幫助。魏教授認為,無論外感風邪風寒或風熱,風府穴都是初始選擇的主要有效穴位。
- 用於治療中風失語、昏迷、偏癱、四肢震顫等內風證。 可用風府穴,或與啞門(GV-15)交替應用。對於昏迷患者, renzhong (GV-26)和百會 可加用(GV-20)開竅熱息風。對於失語症患者,連泉 (CV-23)和同里 可添加(HT-5)穴位來促進喉嚨和舌頭的功能,以恢復聲音。對於肢體癱瘓的患者,陽明穴位 可選用經絡作為輔助穴位;對於四肢震顫的患者,太衝 (LV-3)以及患有角弓反張(過度伸展和痙攣)大椎 可以添加(GV-14)。近年來,以風附丸治療腦出血、多次腦血管意外所致假性球麻痺,取得良好療效。魏教授認為,針刺過程中應嚴格掌握進針的深度、角度、方向,並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方法:右手拿針,垂直進針約0.8寸即可 深層(硬腦膜外)以誘發針刺感。一般在風府穴針刺2~4次後,即可有針感,從而產生治療作用,應立即拔針;若沒有感覺到針刺感,緩慢地小幅度提針、刺針可能有助於產生針刺感。
鳳池 穴位位於風府穴兩側,手足少陽、陽橋、陽維穴在此 頻道會合。其功能多樣、適應症廣泛。對於內、外眼部疾病,可選擇眼周部位的穴位,如睛明、瞳髎等 (GB-1)和西白(ST-2)。內眼症(眼底病:視網膜出血、視神經萎縮)需加用球後(Extra-4)。魏教授對雙側風池穴的操作手法獨具特色。他用雙手同時在兩個風池穴插入和操作針頭 提、刺、捻轉是同時在兩側的操作。在針刺操作中,無論針刺深度的深淺,針感的感受及其傳遞都是很重要的。針尖方向朝向對側眼球或顴骨。如果感覺不到針刺感及其傳遞,則應調整針刺的方向和角度。針刺深度約5分 至1寸。針感的傳導來自風池 穴位沿著枕部、後頂部、顳部和前額部區域,偶爾到達眼部。不同個體的針感有差異,治療效果與針感及其傳導有關。魏教授觀察了大量以針灸治療青少年、兒童的近視情況,短期治療效果顯著。有些成年人也感覺視力更好,眼部疲勞得到改善。魏教授用兩句話概括風池的治療作用 針灸治療有「針感來得越快,療效越好」、「針感傳遞越遠,療效越大」等道理。
鳳門(UB-12)封門 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足太陽經所在。 和管理管道相遇。因風門處集熱,故又稱「熱府」。具有疏風瀉熱,通氣潤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外邪入侵人體,先入風門。 並沿著足太陽傳播 通往頸部和背部,並進一步影響其他髒腑 器官。此穴位常用於感冒(包括流行性感冒)、惡風寒,發熱,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對於慢性虛寒證患者,可以使用艾灸治療。在其他情況下,主要使用針灸。魏教授經常選擇鋒門 與飛書 (UB-13)作為輔助穴位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氣喘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魏教授表演風門的時候 針灸時,患者取坐姿。針直刺風門 八分 深刺至針感,留針15分鐘,以均勻補瀉的方法提、插、捻轉操作2次。部分病人可在留針的同時,進行溫和灸。
逸峰(TB-17)翳風位於乳突前下,平耳垂後下緣,屬三焦經,是手足少陽經的所在。 頻道會合。一般醫書上都有記載,可以用這個穴位治療耳聾或精神性耳聾,因為這個穴位靠近耳朵。魏教授常使用此穴治療少陽 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和偏頭痛)。治療效果非常好。 魏教授在多年的臨床實務中,累積了豐富的手法經驗,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手法。用雙手同時將兩根針插入雙側翳風穴1.5-2寸 深達對側乳突。他的基本操作是頻繁扭動和旋轉,較少進行抬起和推力。多數病人有明顯的針感,並能傳導至咽、喉或舌根,顯示針刺的深度和角度正確。留針20分鐘,行針2次。如果針感不明顯或傳導未達咽、喉或舌根,則可用電刺激來產生更強的針感。
附錄2:魏嘉教授使用風池的經驗(GB-20)以下是《中醫雜誌》(28)上一篇文章的正文(除說明性案例外),其中介紹了最重要的風穴之一的使用方法, 風池:
作為魏嘉教授兩年的學生,我們見證了他透過針刺穴位治療多種疾病的成功 風池(GB-20)。以下簡單講述一下他的經歷。
一般來說,針灸師要求患者面對針灸師坐著或靠在椅背上,以便定位 風池(GB-20)。魏教授則選擇讓病人俯臥來取穴,他認為這樣可以讓針灸師更準確地取穴,病人也會感到輕鬆舒適,從而避免針灸時暈厥。他的定位方法的另一個特點是用拇指反覆按壓風池穴(GB-20)周圍的區域來定位穴位,該穴位對壓力非常敏感。
在施加此穴位時,魏教授強調針刺的深度,絕不能到達髓球。對於兒童,針刺深度不得超過 0.5 寸,無滯針。對於瘦弱的成年人來說,一寸 肥胖者進針深度以1.5吋為宜,留針30分鐘。 針刺至適當深度後按壓的方向,隨不同疾病的治療而不同。治療耳部疾病時,將針直接刺向翳風(TB-17);在治療眼部疾病時,將針交替地引導到眼睛上;對於腦血管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將針直達印堂(特1);肝風上動時,可左右交替進針。魏教授認為,這種穴位刺入方法,不但具有一針兩用治病的雙重作用(使針感容易延伸至頭頂、太陽穴、前額,或耳目),而且避免刺破枕骨大孔或脊髓。
魏教授結合自身經驗和前人經驗,發明了一套治療十餘種疾病的療法。 以風池(GB-20)為主穴,輔以一定的輔助穴位,如下:
治療狀況 |
附屬點伴隨 風馳(GB-20) |
頭痛 |
|
神經性頭痛 |
帥谷 (英國-8) |
高血壓引起的頭痛 |
曲池 (李-11) |
風寒頭痛 |
列克 (LU-7) |
風熱頭痛 |
合谷 (李-4) |
風痰頭痛 |
鳳龍 (ST-40) |
血瘀頭痛 |
百匯 (GV-20);放血 |
其他頭部疾病 |
|
臉部痙攣 |
太陽 (特別版-2) |
顏面神經 |
全料 (SI-18)加地倉 (ST-4) |
神經性耳鳴 |
逸峰 (TB-17) |
神經性耳聾 |
婷慧 (英國-2) |
鼻炎 |
迎祥 (LI-20) |
近視 |
精明 (UB-1) |
視神經萎縮 |
一鳴 (額外-7) |
中風導致偏癱 |
曲池 (LI-11)加風濕 (英國-31) |
流行性腦炎後遺症 |
合谷(LI-4)加陽陵泉 (英國-34) |
乙型腦炎後遺症 |
建宇 (LI-15)加陽陵泉 (英國-34) |
掉髮 |
神庭 (GV-24) |
腮腺炎 |
駕車 (ST-6) |
帶狀皰疹 |
中柱 (TB-3) |
口臭 |
任忠 (GV-26) |
扁桃腺炎 |
燒傷 (LU-11);放血 |
風火牙痛 |
局部壓痛點 |
腹部和胸部疾病 |
|
膈肌痙攣(膈肌痙攣) |
上灣 (簡歷-13) |
膽絞痛 |
陽陵泉 (英國-34) |
胃腸痙攣 |
中脇 (簡歷-12) |
潰瘍 |
足三里 (ST-36) |
經痛 |
成山 (UB-57) |
支氣管炎 |
肺腑之言 (UB-13) |
支氣管氣喘 |
定川 (額外-17) |
其他疾病 |
|
失眠 |
神門 (HT-7) |
癲癇 |
百匯 (GV-20) |
精神分裂症 |
新書 (UB-20) |
血管痙攣 |
太衝 (LV-3) |
坐骨神經痛 |
圓環跳 (GB-30) |
更年期症候群 |
太谿 (KI-3)加三陰交 (SP-6) |
頸椎病症候群 |
頸椎 |
魏教授認為 風馳(GB-20)有七大功能:
- 祛風:此穴屬於足少陽膽經。由於膽與肝相表裡,而肝主風,針刺風池穴可以疏肝斂風。也是足少陽陽維經與膽經的交會處。由於陽胃經主表,而表證多與外感風邪有關,因此,凡與風邪有關的證候,均可透過針刺風池穴來治療。
- 瀉火: 風池具有清肝膽之功,常用於治療陰虛陽亢之症。治療更年期症候群就是用它瀉膽火的一個例子。
- 調氣開鬱:肝膽同屬風、木,喜歡喜,忌憂鬱,憂鬱則引發多種疾病。這是治療肝膽不和所致的胃痛、肝氣鬱結所致的坐骨神經痛的原理。
- 化痰:大多數罕見疾病都與大量痰液有關。魏教授擅長應用 風池用於治療痰火引起的疾病。他認為風池之所以能化痰,原因有二:一是風池能和氣化痰;二是能降火,使津液不凝結成痰。
- 行氣活血:氣滯則血瘀,氣行暢則血行順。 風池對於治療許多與血瘀有關的頑固疾病非常有用。這是因為風池作用於少陽經,調氣活血。魏教授正是利用風池的這種作用,將其用於治療腦炎、腦梗塞偏癱。
- 安撫心靈:自從 風池具有寧心安神之功效,常用於治療各種因精神抑鬱、心神不寧引起的失眠。
- 緩解痙攣: 風池的顯著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解除腦血管痙攣,故常用於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高血壓性頭痛;其次,能緩解支氣管痙攣,有治療氣喘的功效;第三是能緩解胃腸痙攣引起的腹痛。
陳三才教授(29歲)作了關於臨床應用的簡短報告 風池(GB-20) 用於治療足跟痛(他所描述的症狀很可能是足底筋膜炎),對於這種症狀,他也治療太谿 (KI-3);對於治療憂鬱症,他也治療內關( PC-6) 和三陰交 (SP-6)。 在描述了成功的治療方法後,他的評論可能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鳳池為邵陽渠、揚尾渠、揚橋渠交會處;它對於緩解疼痛很有效…風池具有疏肝理氣、通膽理氣、行氣活血、調和情誌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頑固性失眠、癲癇、更年期症候群等。
陳悅來和他的同事(30)提供了使用 風池,搭配其他穴位,可治療眼瞼下垂(眼瞼抬不上來)、嗅覺障礙(嗅覺喪失)和伴隨低血壓的偏頭痛。關於這個特定的穴位,他們指出:
風池是足少陽膽經的一個穴位。顧名思義,這裡是風邪聚集的地方。因此,該穴具有清熱明目、祛風開竅的功效,被視為祛風要穴。臨床上廣泛用於治療腦血管疾病、五官病、外感病等…
一般來說,患者通常在以下情況下會感到敏感: 風池被刺破。但常規針刺技術只能造成局部酸脹感,無針刺傳導,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古代醫家雲:「氣到則針,針則靈」。所以,促使針感直達患處,對提高治療效果十分重要……正確的針刺,能使針感沿著少陽經、陽維經、陽蹺經的走行,傳至眼、耳、額、顳等部位。這就是風池能用來治療五官疾病的原因。
靠近大腦, 風池是頭腦功能失調時降肝火、祛肝風的重要穴位,尤其對氣血不調引起的頭痛有較好的療效。因此臨床上常用風池穴治療頭頸部疾病,具有理氣活血、健腦益智的作用。
附錄 4:阿育吠陀醫學中的風中文對於風的影響的描述與東南亞其他地區的描述非常相似,這可能是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結果。例如,Mervyn Jaspan (13) 描述了蘇門答臘傳統醫學中包括風在內的疾病的原因:
除了寒熱之分外,對疾病進行進一步分類的另一種方法是基於四種主要致病力量:風、鬼、毒、蟲。如果病人有嚴重的寒顫,鼻涕稀薄,頭部和關節疼痛,則診斷為「風入中」( masuk 受涼(英語:angien ),其概念包括受涼、受涼,或抽筋或脖子僵硬。所有這些疾病都需要熱療,並指示患者待在室內靠近火的地方,喝熱飲和服用發汗藥物(那些促使出汗的藥物)。如果病人「受風侵擾」而沒有出汗,則被認為是一種負面症狀,有時甚至是危險的症狀。可以增加發汗劑量,並讓患者更靠近火。
風在印度阿育吠陀傳統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它是三大體液之一,在疾病病因、表現和治療策略的確定中起著關鍵作用(見附錄 3)。然而,有關風及其對身體的作用的幾種描述與中國人的描述非常接近。在鞏固醫學傳統期間,印度和中國之間有一些互動,在公元 7 世紀和 8 世紀交流增多
在一篇關於阿育吠陀思想對斯里蘭卡文化的影響的文章中,介紹了按阿育吠陀體系傳統類別診斷疾病的數據 (24)。對斯里蘭卡康提六家阿育吠陀診所的十多萬名患者的就診情況進行了分析。十個診斷類別佔所有病例的近 64%。風病主要表現為酸痛、疼痛和關節問題,佔十個類別中的三個( vata vyadi、vatrakta、amavata ),並且是主要的診斷。對一所阿育吠陀醫學院的畢業生進行了調查,以了解他們認為哪些疾病最有可能透過阿育吠陀藥物有效治療。有五種情況被認為最適合治療:兩種風病(阿瑪瓦塔 和 vatarakta )、皮膚病(皮疹、濕疹)、癱瘓和痔瘡。在以阿育吠陀醫學為特色的政府醫院裡,這些疾病是治療的主要疾病,其中與風有關的疾病佔了屬於這些類別的病例的一半以上。在中國醫學體系中,許多皮膚病、癱瘓等病症也與風有關。
最重要的阿育吠陀文獻之一是 遮羅迦集要。在英文譯本的第一卷中,有一章是有關風( vata )的,稱為Vatakalakaliyam ,意為風的優點和缺點,其全文重現如下(22)。正如我們所見,在體內起作用的風可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它變得興奮或被激怒(「被損害」是西方作家經常使用的術語),那麼它就會造成傷害。本節最後簡要論述了膽汁和痰的影響。以下是完整翻譯,讓讀者充分了解傳統醫學表達的背景:
Vatakalakaliyam (風的優點和缺點)
偉大的 聖人安坐其位,想要弄清風的優點和缺點,便互相詢問道:“風的優點是什麼?”挑釁風是什麼意思?那麼,有什麼東西可以緩解這種挑釁呢?風永遠不會靜止(不斷地移動)。它也是不可觸摸的(即既不是固體也不是液體)。那些據說可以激起或緩和它的事物無法與它接觸。那麼,在不接觸恐怖主義的情況下,他們又如何能夠激起恐怖主義或緩解恐怖主義呢?受刺激或無刺激的風可在身內或身外移動。那麼,它在體內和體外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呢?
提出這些問題後,桑克里蒂之子克爾薩回答:風有六種特質;這些是乾燥、輕盈、寒冷、兇猛、炎熱和有毒。聽到這些話,Kumarasira-Bharadvaja 說:正如那位傑出人士所說,事實確實如此。確實,這些是風的屬性。透過頻繁地求助於擁有相似屬性的物體,以及產生相似屬性的行為,風變得活躍起來。具有相似性質的物體的存在是導致風、膽汁和痰等元素增加的原因。
聽到這些話,瓦迪薩·達瑪加瓦說:正如那位傑出者所說,事實確實如此。這些(物體和行為)是風的刺激因素和緩解因素。現在我們就來闡述這些激發因素與減緩因素,是如何在不實際接觸難以捉摸、不穩定的風的情況下,實現其各自的激發與減緩功能的。無疑,燥、輕、寒、猛、熱、毒、損之物,皆為人體風之刺激物。風出現在以具有此類屬性的物質為食的物體中,因此會增強並被激發。再一次,減輕或緩解體內風的物質是那些多汁的、沉重的、熱的、果凍狀的、柔軟的、油膩的和便秘的物質。風出現在含有此類物質的物體中,與其接觸後會變得緩和或平息。
聽到瓦迪薩說這些話,大家都認為這是公正的, 皇家聖賢瓦廖維達 (Varyovida)瑞西斯 (Rsis)說:正如那位傑出人物所說,事實確實如此。這一切都完美無缺。我將順應風勢,根據我的理解,借助直接感知、推理和權威,闡明受激和不受激的風在體內和體外停留、在體內和體外移動時所完成的功能的性質。
風支撐著身體的組成(如血液、肉、髓、脂肪等)以及它們在體內的運作。它以 Prana、Udana、Samana、Vyana 和 Apana 五種形式存在。它是各種運動的推動原因。 它約束思想(遠離一切不良事物),並將思想集中(於有益事物)。它使所有(十種)感官(知識和行動)發揮其功能。它將所有感官對象(與感官接觸後)帶入心靈。它將身體的所有元素結合在一起。它有助於身體粒子的凝聚。它引發言語。它是觸覺和聲音的根本原因,也是氣味和觸覺的根源。它是喜悅和快樂的根源。它能激發火的熱度。它能消除一切過失。它會去除所有雜質。它穿透身體的所有管道,無論粗還是細。它使子宮內的胚胎成形。它提供了生命存在的證據。當風不受干擾時,它就能實現所有這些功能。
當它在體內受到刺激時,會使身體出現各種疼痛。它會破壞和損害力量、面色、幸福和壽命。它使人心緒激動。它會損害所有的感官。它會殺死胚胎並導致流產。它會傷害胚胎(透過暫停特定部位的發育)。它能讓胎兒比平常抱住得更久。它會引起恐懼、悲傷、麻木、沮喪和妄想。它毀滅生命。
至於從身體吹出的風,當它處於正常狀態時,它會實現以下功能:支撐地球(在太空中);它使火燃燒;它使得太陽、月亮、星星和行星在各自的軌道上不斷地移動。它創造了雲。它使烏雲密布,降雨。它使所有水流或溪流流動。它使一切花果皆生起。它使所有蔬菜生長。它導致了季節的變化。它使所有固體物質呈現不同的形狀。它規定了不同物質的密度及其形狀。它使種子發芽,並產生果實和農作物的果仁。它可以防止農作物和水果在未成熟時腐爛,並在成熟後使其乾燥。它可以防止物品腐爛。
當它在興奮的狀態下在世間運作時,無疑地實現了以下作用:它摧毀了山脈的頂峰。它會把樹木連根拔起。它攪動海洋。它使湖水膨脹,導致水位上升。它導致河流的水流朝相反的方向流動。它使得地球顫抖。它催動雲朵。它導致霜凍、雷聲、塵土、沙子、魚、青蛙、蛇、灰燼、血液、石頭、閃電降落到地球。這就造成六時中德行過盛、德行不足、德行相反的現象。它導致農作物歉收。它會導致疾病和瘟疫。它毀壞了許多物體。它引起了雲、太陽、火焰和風的產生,從而在四個 Yugas 末期帶來了宇宙的解體。
風具有神聖的屬性,是宇宙產生和毀滅的原因。它使一切存在的物體開始產生生命,也導致它們的毀滅。它注定了幸福與痛苦。它是 Mrtyu、Yama、Niyantr、Prajapati、Aditi 和 Visvakarman [Mrtyu 是一位源自造物主梵天的女神:當被要求毀滅所有生物時,她出於憐憫拒絕這樣做,但最終在造物主的說服下完成了她的神聖目的。閻羅王是地獄的審判者:他的職責是審判所有人死後的行為,並根據罪孽深重程度,給予應得懲罰的人以不同的懲罰。 Niyantr 是一位男性神,負責掌管每個人一生中發生的一切。生主(Prajapati)是監督世界的攝政王。阿底提 (Aditi) 是天神之母。 Visvakarman 是神聖的工匠。它具有通用形式。它可以去任何地方。它是一切行為或規則的製定者。在所有存在的事物中,它是極其精細、極其粗糙、無所不在的,因此,它涵蓋一切事物。風是神聖的事物。
聽到(皇家聖人)瓦廖維達(Varyovida)講述(關於風的優點和性質)這些話後,馬西之子說道:如果如你所說,那麼醫學知識在理解或描述這個話題方面能發揮什麼作用呢?或者說,為什麼我們對這個主題的討論要從醫術開始呢?
瓦約維達說:如果醫生沒有聽說風具有巨大的威力,非常兇猛,其所有運作都具有極大的迅速性,並且會產生邪惡,那麼當風突然發作時,他為什麼要急於集中註意力,在開始時就抑制它呢?事實上,醫生從一開始就應該設法減輕或抑制風,以免人們擔心風可能造成的傷害。風的公正撫慰帶來健康、力量和麵色的增長;能量、活力的增加、知識的增長和壽命的延長。
馬西之子說:膽汁中的熱量存在於人體中,當其處於興奮狀態時,會產生邪惡的結果,而當其處於正常狀態時,則會產生有益的結果。具體如下:在正常情況下,它有助於消化、視力、適當的溫暖(身體)、適當的膚色、勇氣、快樂和能力的自由發揮等。
迦葉聽聞馬契子的此言,便說:蘇摩與痰液同住於身,不生不滅,有善有惡。它們是:四肢的緊張和放鬆;成長與軟弱;勞累和倦怠;男子氣概及其逆轉;知識與無知;理解與愚蠢,以及其他類似的對立美德的組合。
聽到迦葉波的這些話,著名的阿特里之子普那爾瓦蘇說道:你們所有著名的人物都已經說出了關於什麼對人類有益、什麼對人類有害的充分和適當的話。毫無疑問,風、膽汁和痰這三種元素在正常狀態下能讓人的感覺保持良好狀態;帶來力量、氣色和幸福的增加;並賜給他長壽,正如明智地追求的宗教、財富和快樂,將一個人在今生和來世與極其有益的東西結合在一起。當風、膽、痰發生異常時。它們會給他帶來無數的災禍,就像三個季節,當充滿異常表現時,當它們的災難開始發展時,會給世界帶來許多災禍一樣。阿特里之子的這些話,都得到了 Rsis並得到他們的認可。
聽到阿特里兒子的這些話,在場的所有聖者都接受並贊同這些話,就像眾神接受並贊同因陀羅的話一樣。風的六種特質、兩個原因(興奮和非興奮)、風在興奮和非興奮時的不同功能、膽汁和痰的四種功能、幾位聖賢的觀點以及普那瓦甦的觀點,都已在本課中闡述了關於風的優點和缺點。
參考- Ellis A、Wiseman N 與 Boss K, 《把握風向》 ,1989 Paradigm Publications,麻薩諸塞州布魯克萊恩。
- Wieger L, 漢字:其起源、詞源、歷史、分類和意義,1965 年紐約多佛出版社。
- 吳靜暖(翻譯) 《靈樞》 ,1993年,華盛頓特區道教中心
- 不記名 PU, 《中國醫學:思想史》 ,1985 年加州大學出版社,加州柏克萊市。
- 倪茂興, 黃帝內經:新譯本 內經素問 附有評論, 1995 年香巴拉,麻薩諸塞州波士頓。
- 不記名 PU, 《古典中醫入門讀物》 ,1988 年,由荷蘭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出版。
- 公司 RF, 《奇怪的寫作》 ,1996 年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紐約州奧爾巴尼。
- 不記名 PU, 被遺忘的古代中醫傳統, 1990 Paradigm Publications,麻薩諸塞州布魯克萊恩。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藥高級教材 (4卷)1995–6 新世界出版社,北京。
- 劉 F 和劉 YM, 中醫名詞術語,1980年商務印書館,香港。
- Hong-Yen Hsu 等人, 《東方本草:簡明指南》 ,1986 年,加州長灘東方治療藝術學院。
- Deadman P 和 Al-Khafaji M, 《針灸手冊》 ,1998 年《中醫出版雜誌》,英國霍夫。
- 日本 MY, 蘇門答臘西南部土著和現代醫療實踐的社會組織,Leslie C(編輯), 《亞洲醫療系統》 ,1976 年加州大學出版社,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市。
- 黃娥, 《風水》 ,1996 年 Shambala 出版社,麻薩諸塞州波士頓。
- 胡金生, 教學巡診:頭痛,中醫雜誌1994; 14(3): 237–240。
- 袁立人和劉小明,中醫養生法(2) ,1992; 12(3): 220–223。
- 楊守忠(翻譯) 華老師的《中髒經典》 ,1993 年藍罌粟出版社,科羅拉多州博爾德。
- 楊守忠(翻譯) 《丹溪治療方法的核心與精髓》 ,1993 年藍罌粟出版社,科羅拉多州博爾德。
- 葛姝涵、徐本仁、張玉環 針刺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1500例,中醫雜誌1991; 11(1): 3–6。
- 餘惠禪、韓福如, 金針王樂婷,1996年藍罌粟出版社,科羅拉多州博爾德。
- 微博, 魏鳳坡教授應用四風穴臨床經驗,中醫雜誌1996; 16(2): 112-116。
- Kaviratna AC 和 Sharma P(翻譯), 《Caraka-Samhita》 ,1996 年 Sri Satgu 出版社,德里,印度。
- 任小群, 針刺治療週邊性顏面神經麻痺概況,中醫雜誌1994; 14(2): 139–146。
- Obeyesekere G, 阿育吠陀思想對斯里蘭卡文化和個人的影響,Leslie C(編輯), 《亞洲醫學系統》 ,1976 年加州大學出版社,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市。
- 胡金生, 教學巡診:針灸治療中風,中醫雜誌1996:307-311。
- 吉小平, 教學巡診:帕金森氏症,中醫雜誌1986:52-54。
- 匿名的, 中醫精要講座:病因學,中醫雜誌1982; 2(3): 243–248。
- 張橋寶、謝強 魏嘉教授運用風池穴經驗,中醫雜誌1995; 15(4): 265–269。
- 陳三才, 風池穴的臨床應用,中醫雜誌2003; 23(2):140。
- 陳悅來、張天松、鄭奎山 風池臨床應用舉要,中醫雜誌2002; 22(2): 128–131。
2010 年 10 月